欢迎访问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网站(http://www.fysey.cn)!

 欢迎访问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网站(http://www.fysey.cn)!

通知公告
当同性恋群体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也许你该看看他的照片
来源:现代摄影网作者:罗伯特·梅普勒索普发布时间:18-06-14浏览次数(5127

612日,在奥兰多发生的严重枪击案再次将同性议题推上舆论的中心,就在备受争议的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去世27年后,创作和言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角力仍在继续。

 

 

生于1946年的梅普尔索普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个专职的工程师,也是一个业余的摄影师,家中的地下室里有一间暗房,但这并没有对他造成影响。梅普尔索普的少年时代是平淡的、无趣的,以至于后来他回忆往事时说:“我来自美国的郊外。那里有着非常安全的环境。那是一个不错的出处,也是很适合离开的地方。”于是,他离开了,来到了纽约。在纽约,他尝试各种创作,绘画、拼贴、雕塑,偶尔还嗑点药,四处社交,嗑药的时候他认识了生命中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人帕蒂,优秀的交际能力使他进入了纽约核心的文艺圈子。也是在这个时期,梅普尔索普才开始进行摄影创作,短短几年间,他便创作了千余幅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人体、肖像、花朵、自拍等,虽然没有后来的作品严谨,略显粗糙,却有着自发的随意性,柔和并带有一些优雅的形式感。

 

 

 

 

 

 

七十年代绘画美学枯竭,艺术家必须寻找新的艺术形式,而梅普尔索普就用他的相机找到了。梅普尔索普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重视形式感,他的艺术实践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与生俱来的二元性,他追寻一切事物中的“完美的形式”(perfection in form),从恋物癖的行为到花瓣的优雅轮廓。他镜头下的肖像,用光来平衡对称,展示他们最好的特征,他拍出的人体,有精致的光影、古典的造型和幽雅的雕塑形式。虽然他的“完美的形式”让他的作品出类拔萃,但更多人关注、争议的却是他对主题的选择。

 

 

虽然梅普尔索普与帕蒂曾经亲密地在一起很长时间,但是他是个同性恋者,他是在和帕蒂一起的那几年间慢慢认识的。其实,青少年时代的梅普尔索普就曾被同性恋色情印刷品强烈地冲击到,在80年代的访谈中他也回忆道:“我在报摊前被这些杂志所深深困扰,因为杂志都是密封的,从而显得更具性感的吸引力,你无法触及它们……我的欲望被无限提升了,但是并非直接和性相关,而是一种神秘的吸引力。我想我可以将其转换为一种艺术,同时又保留其中的诱惑力,我想我可以做一些属于我自己的不同凡响的事情。”于是,他在70年代末拍出了《X组合》系列,这个系列很直白地表达了性与同性恋的主题,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许多人认为这组作品是色情的、淫秽的、猥亵的。甚至在梅普尔索普去世后的回顾展展出时,这组作品还引发了著名的“文化战争”诉讼案,当然,艺术界的专家们捍卫了梅普尔索普和他的作品的艺术性。

 

 

 

 

 

梅普尔索普这么描述过自己的作品:“我认为在我拍摄的所有照片中,那些表达性意识的照片可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人们会记住它们,因为它们是独特的,这些照片总能从其它的照片中强烈显露出来,因为它们表达了深层的性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碰撞。它们是更加强烈的,虽然我并不认为它们比我其他的照片更重要。但是,有时,人们只会记住它们。”是的,这几乎是他的标签,而且,并不止于普通的性意识,黑人、同性恋、SM者、“易装癖”、女健美冠军,这些非主流人群也成为了梅普尔索普镜头下的主角。梅普尔索普的艺术之所以印象深刻,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将镜头对准了这些少数群体,从来没有人这么珍视过他们的身体,也没有人去发掘他们的美。这些题材有的揭露了人性阴暗的一面,有的曝露了人们刻意回避的话题,但梅普尔索普将之转化成艺术,通过相纸,将这些少数群体呈现出来。不仅仅只是呈现,梅普尔索普还用裸体的形式去探究人的本质,没有了象征身份的外在衣物、装饰,生之而来的裸体本身就是种强大的语言。一幅幅静谧的裸体散发出一种既阴柔优雅又带有阳刚之美的气质。这些形体都是刻意的摆拍,有意强调出如雕塑般的身体,优美、刚健,身材比例恰到好处。

 

 

 

 

 

 

 

“那都是彩色的花,我知道你更喜欢黑白的,所以你可能不会喜欢。”

    花,是梅普尔索普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特别喜欢兰花和马蹄莲。这些花卉主题总是让人不由得想到原始的性欲,况且,梅普尔索普对性一直都好不忌讳,但他本人却否认这个寓意,花卉之所以引起他的关注,是因为诡异。在梅普尔索普看来,诡异的花朵有着莫名的吸引力,他用镜头呈现出它们无以伦比的美:精心的构图、留白的空间感、花卉局部的特写以及高冷的形式感,他以对待人体一样的表现力将花卉拍成了雕塑般的精灵。在梅普尔索普的魔幻般的光线下,这些精灵有了灵魂,时而互相依偎、时而遗世独立。

 

 

 

可以看出梅普尔索普对花卉题材的喜爱,他在临终前还在电话里叮嘱帕蒂为他的摄影集《花》作序,并略带忧心地说:“那都是彩色的花,我知道你更喜欢黑白的,所以你可能不会喜欢。”虽然做不成夫妻,但作为最亲密的朋友帕蒂为这本摄影集写了《纪念的歌》,诗歌最后几行写道:“满墙的花朵掩饰了这个青年所有的泪水/他一无所有,却紧握着荣光/他握住的将是上帝的手/引领他走入另一座花园。”此刻,梅普尔索普已经离开人世。

 

 

梅普尔索普离开人世的时候,才42岁,夺走他生命的是艾滋病并发症。

 

 

七八十年代纽约的艺术氛围刺激了新艺术的诞生,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里正准备发生一场巨大的灾难,这场灾难充满恐惧、彷徨与无助,与之相对地,黑暗来临前,是放肆的狂欢。……性放纵、同性恋、迷幻药……艺术家们的才能被激发,新的艺术形式得以催生,留下了大量前卫的、先锋的艺术。但随之而来的也是狂欢后的骤然降温,艾滋病闯进艺术界,艺术家们开始面临这可怕黑暗。这场灾难也侵入到众多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中:“那时的纽约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人们没有手机,没有脸书网,也没有电子邮件。人们走在大街上,街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与形象。”

 

梅普尔索普没有回避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还明确地把自己的作品归结为同性恋地下文化中的一部分,这是勇敢的,也是伟大的。他一直在寻找自我身份,他的作品也毫不掩饰这一点,尤其看他的自拍照,里面充满了他对人性、情感和命运的思考。他有时扮作希腊神话中精力无穷的萨提尔(Satyr),有时变装打扮起来,有时又像个恐怖分子,有时又温文尔雅,这些自拍反映出他对自我身份的迷惑。而最终,他的迷惑尚未清晰,死亡的信号却骤然而至。

 

梅普尔索普去世前在访谈里说道,70年代的摄影对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一种完美的媒介。实际上并非他选择了摄影,而是摄影选择了他。通过这种完美的媒介,梅普尔索普找到与纽约地下艺术、性、自我身份之间的关系,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完美的媒介中,找到了“完美的形式”。

(来源:现代摄影网)


上一篇下一篇


 

站内搜索: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