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网站(http://www.fysey.cn)!

 欢迎访问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网站(http://www.fysey.cn)!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危重症病区
                          内科ICU
生命之舟同呵护
来源:阜阳日报作者:洪莉莉发布时间:08-05-13浏览次数(4820

——外地医护人员支援市二院手足口病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侧记

2008-05-13《阜阳日报》

 

 本报讯(记者 洪莉莉)“嘀嘟——嘀嘟——”,病房里回荡着医疗救治仪器发出的声音,患者身上插满了各种传导线管。房间里没有家属的陪护,只有医护人员紧张而忙碌的身影。

这里是市二院感染科的重症监护病房。在这个被称为疫病救治最前沿的地方,战斗着一支由来自上海和南京6所医院的12位专家组成的团队。他们用精湛的医术、敬业的精神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阜阳的同行们一起,共同呵护患儿们幼小的生命之舟。

在专家们的印象中,最惊心动魄的抢救,是对那个叫余海洋患儿的救治。5月3日下午3时50分,13个月大的余海洋急诊入院时,已经神志不清,出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四肢湿冷、抽搐,有并发脑炎等症状。医护人员立即给患者实施插管、上呼吸机等救治措施,寸步不离,时刻监控患儿的病情发展。期间,患者曾出现过心跳多次骤停,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陆国平教授等省内外专家的带领下,医护人员奋力将孩子从死神手中挽救回来。目前,孩子已撤下呼吸机,病情基本稳定。

“其实,孩子刚送来时,大家都曾不抱希望。但出于医生的职业使命和对患者生命负责的精神,医疗队还是竭尽全力,毫不放弃。因为生命是最珍贵的。”记者采访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张育才教授回忆当初那一幕时这样说道。

自5月2日飞抵阜阳后,张教授就从来没有正常休息过。虽然曾一度为家中将要参加中考的孩子操心,但投入工作后,重症监护病房内危重患儿的病情成为他和同事心中最牵挂的事情。“医生的时间是应该交给病人的。”他说。

与张教授同时到达阜阳的还有医疗队的其他成员。5月2日凌晨,还在家中休息的李璧如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单位的护士带来了要求她和医疗队其他成员当天赶往阜阳的通知。“之前已接到要来阜阳的通知,但不知具体时间。没想到那么急。”当天早上7点多钟,这位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PICU主任医师和同伴们登上飞往阜阳的飞机。以后,24小时值班、休息半天,继续上白班,成为李璧如到达阜阳后的工作日程。

由于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很快,对患儿病情的密切关注成为救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不值班的晚上,李壁如医生都会和其他同伴一起到医院帮忙。“夜里两个值班医生不够用。不值班,我心里不放心。既然来到这里,我们就想尽力多救一些病人。”李璧如说道。

ICU病房的护理工作,一直被认为是劳动量最大的地方。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外地援阜护士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来自上海儿童医院的范巧玲便是其中的一位。得知单位要派护士支援阜阳后,她在家人的支持下,自愿报名参加了医疗队。从到阜阳开始,她已经在ICU的一线岗位上工作了一个多星期。每天7时左右到医院,病人多的时候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和当地的护士一样,她也参加了正常的值班。提起每天的工作,她笑笑说:“护士这个职业就是救死扶伤,自己累点不要紧,病人的康复比什么都重要。”

作为当地的医护人员,市二院副院长冉献贵是与来阜医护人员打交道最多的一位。他告诉记者,专家们来到医院后,很快投入到工作中。他们精湛的技术、规范化的治疗,以及对重危病人的抢救程序和措施,对我们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也让大家心生敬佩。


上一篇下一篇


 

站内搜索:

 

 
 
进入编辑状态